一、坚持“六要”标准,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直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思政课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清单式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建设。
1.校领导亲自示范、亲自督查,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每学期校党委书记、校长、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等校领导带头上思政课,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书记、校长每学期以现场办公会形式了解并解决学院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除上示范课外,校领导还带头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以现场交流方式增进对思政课教师的了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2.学院持续推进“素质提升”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以“导师制”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素质提升。学院出台《大连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方案》,给每位新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制定任务标准,通过听课、助课、写听助课心得等方式帮助新教师尽快提升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练对中青年教师进行素质提升。近几年来,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辽宁省思政课教师教学大赛、辽宁省创新教学大赛、辽宁省工会教师技能大赛以及学校相关教学比赛、教案比赛、示范课评选等活动,在活动参与期间,学院组织骨干教师积极跟进参赛教师备赛,予以有针对性指导,把艰苦的备赛变为提升教学能力的良好契机。三是以进修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素质提升。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专题研修、学术会议,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2020年以来,学院有5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名教师已取得博士学位。思政课教师全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思政课教师培训,全员参加辽宁省思政课教师轮训,全员多次参加教育部周末大讲堂、云上大练兵、辽宁省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分课程集体备课,极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四是以实践研修对全体教师进行素质提升。2019年至今,学院先后组织思政课教师赴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河南兰考和林州,河北西柏坡、正定、雄安新区和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等红色实践基地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将学习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断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学院“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20年至今,先后有6位教师获得辽宁省思政课教学大赛一等奖、6位教师获得二等奖,获奖数量和等级位于全省前列;1位教师获得省工会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学院现有省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省思政课教学骨干2人,省思政课教学能手6人,拥有辽宁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2个,获批省级一流课程5门。
二、贯彻“八个相统一”要求,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近年来,学院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专题探究+实践体验+网络教学”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育人效果显著。
1.理论教学形成了专题探究+问题链教学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各门思政课不断探索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方法,形成了专题探究+问题链教学法。在教学中,将每门思政课按照重难点分解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具体框架由问题链进行串联,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的闭环。课前,以问题串联内容,所有专题的逻辑都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增强问题意识;课中,以互动探讨问题,设置多个层层分解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跟进思考;课后,以讨论深化问题,注重理论渗透。总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注重价值引领、情感鼓励,使课堂活起来、实起来。
2.实践教学创设了极具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模式
2023年5月至10月,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代表150余人历经5个多月,总行程超过4000公里,先后奔赴辽宁省沈阳市、抚顺市、丹东市、本溪市、锦州市,共开展四期“让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以信念之火淬炼奋斗之志”辽宁“六地”思政课实践研修活动,深入挖掘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充分融入思政课教学,沉浸式体验辽宁红色文化的历史厚度与情感温度。现场教学和微党课拍摄同步进行,走进“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感受雷锋同志的崇高品德和无私精神;走进“共和国工业奠基地”,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和成就;走进“抗日战争起始地”,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走进“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感悟东北各阶层民众和东北军爱国官兵在白山黑水间以血肉之躯奋起抵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的历史史实和艰难历程;走进“新中国曙光升起之地”,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体会党和人民越战越勇的革命斗志以及必将胜利的革命信念。“边走边学”的实践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2024年4月-5月,学院组织师生1000余人赴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关向应纪念馆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影视教学、现场教学、专题教学、车载教学、红色微党课、红色情景剧等形式,对师生进行思想“充电”、精神“补钙”。
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思政课不但具有理论深度、价值高度,还具有时代鲜度、奋斗态度,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们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明确自身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自觉成长为合格的时代新人。同时,走出校园的学生回到校园,通过主题演讲、参观展示、成果分享等方式,扩大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范围,以点带面引领全校万名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学校先后与辽沈战役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联合教学项目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打造网红“思政课”,聚焦思政课“活”与“实”
学院构建“互联网+思政”教学新模式,打造新时代“网红”思政课,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开展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网络思政教育主题活动,学生用绘画和讲故事的形式,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巨变呈现出来。光明网、辽宁日报、辽宁卫视等27家国家、省、市级媒体全面报道了这一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引发社会热烈反响。本次活动成功入选全国第四届“百项”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全国仅有2所高校入选)。
2019年,学院开展了“‘玉山放歌·思政铸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思政课教学成果展演”活动,创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本次活动共有3000余名学生参加,得到了央广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获得诸多社会赞誉。学习强国、辽宁新闻等以“大连工业大学:守正创新 让传统课堂‘燃’起来”为主题报道了我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果。 学院开展思政课教学成果展演活动
三、发挥学校优势,打造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全面推进“大思政课 ”建设。两年来,学院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在全面推进具有轻工行业特色“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取得实效。
1.搭建“大平台”,产生大影响,提升学校美誉度,打开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2023年6月16日至18日,由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指导,大连工业大学牵头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全国轻工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联盟成立大会暨高质量发展院长论坛在大连成功举办,来自省内外共30余家的马院院长、思政课教师100余人参会,共商“大思政课”建设举措。此次大会赢得省厅领导和参会院长、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先后有7家知名媒体予以报道,产生了良好影响,提升了我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承办“全国轻工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联盟成立大会暨高质量发展院长论坛”
2.拓展“大格局”,积极推进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成效
2023年11月15日,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大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共同指导,大连工业大学主办,甘井子区教育局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的“大连市甘井子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育人共同体成立大会暨‘同课异构’集体备课会”在我校成功举办。省、市、区相关领导、6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以及甘井子区中小学教师代表300余人齐聚我校,共商通过《育人共同体实施方案(试行)》,共同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培训、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切实做好思政课教学成果在不同学段上的转化运用。这是大连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取得的第一个具体成果。
“共同体”成立前后,分别于2023年9月6日、2023年10月18日、2023年9月26日、2024年5月8日、2024年5月29日,与甘井子区教育局、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甘井子区76中学、金二小学、春田小学等联合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磨课活动。学院依托2个辽宁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与大连市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合作,共同遴选10位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和辖区各中小学德育课教师结对子,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等活动,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等主题开展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教学设计和优秀学生作品展示活动。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切实推进了辖区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四、谋划了“3+X”学科布局,学科建设取得初见成效
学院制定《大连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8)》,依托学校轻工特色,精准谋划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方向,优化马克思主义二级学科方向的科学化布局。
1.把握“大方向”,深入谋划学科布局
在学科布局方面,学院经过论证,谋划“3+X”学科布局,凸显“X”个特色方向,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等3个二级学科方向。为了进一步促进学院科研工作,2024年学院成功承办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前沿问题”高端理论研讨会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报告会,邀请到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名师大家来学校讲学、做报告、座谈交流,极大拓展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视野,提升了学术空间。
2.建设“大基地”,为辽宁全面振兴、大连率先振兴作出贡献
学院积极争取大连市社科联支持,成功申报“大连工业文化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在轻工行业、大健康产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为辽宁全面振兴、大连率先振兴提供强大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2024年7月,大连市社科联发布“大连工业文化研究基地”研究项目,学院教师积极申报,学术成果在服务辽宁和区域发展中发出“大工大声音”、贡献“大工大智慧”,为大连勇当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调高队”、谱写“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贡献。
3.取得“大成果”,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作出新贡献
2023年,学院教师提出的资政建议被省、市两级政府采纳并成功获得国家批准,省委、省政府和大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该资政建议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辽宁实践、大连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引,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作出了大连工业大学的新贡献。2024年,学院制定出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课题管理办法”,开展了大连工业大学社科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课题的申报工作,全院教师反响热烈,首批共有16位思政课教师申报立项,另有3位教师申请高质量成果后期资助项目,学院教师共获批2个重点项目、4个一般项目、2个青年项目,3个高质量成果后期资助项目,极大激发了学院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士投身科研的热情,为提升学院科研能力和水平、孵化和培育重大项目及高质量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1项,获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得“纺织之光”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4.开展“大宣讲”,为强化理论学习、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提供支撑
党的二十大以来,学院教师先后在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中交集团大连湾海底隧道公司、中车大连机车有限公司、大连国房集团、甘井子区教育局、辛寨子街道、泡崖街道、南关岭街道、甘井子街道等地做多场专题辅导报告,为学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理论学习和开展主题教育作出思政课教师的应有贡献。学院还与甘井子区委宣传部合作共建“理响甘区”理论宣讲实践基地,服务地方理论建设,产生积极社会影响。
与大连市甘井子区共同成立理论宣讲实践基地
展望未来,大连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示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积极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负各级领导的关心,不负莘莘学子的期望,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贡献。
文字/刘秉贤
编辑/刘洋
审核/刘洋、于庆峰、胡杨
编辑/刘洋
审核/刘洋、于庆峰、胡杨
浏览量:5426